2018年2月3日,广东中医师承名医大讲堂之中医师承理论授课第四讲——精、气、血、津液、神正式开讲。本期的主讲嘉宾是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邓元江教授,参与学习的有来自全省40余名师承学员。
邓元江教授为学员们讲述精气血的相互关系
讲课现场
《灵枢·本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邓元江教授从阴阳统一的整体思维,深入解读中医视角中精、气、血、津液、神作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将第三讲的藏象学说贯穿其中,以临床案例为基础,为师承学员展现了人体运行的全息图。
精气血津液神的相互关系
邓教授提到,脏腑藏精,精能化血、化气、化神。在人体生命运动中,气行气道,血行血道,水(津液)行水道,行不得道就会产生病变。比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只有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体现。其中,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任何一个脏腑的出现问题,都会在气的运行中有所表现。
另一方面,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主要是依靠心气的推动、以及肺气的宣发肃降、肝气的疏泄条达共同协调作用。如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均可形成血瘀。若气机逆乱,血行失序,血随气升,则出现面红、目赤,甚至吐血、衄血;或血随气陷,出现下腹堕胀,甚至下血、崩漏等。因此,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这正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
在课后答疑环节中,师承学员与邓教授探讨了跟诊过程中碰到的种种病证,交流四诊经验。气、血、津液是临证时最容易观察到身体变化,对这些细微变化的敏锐察觉和综合判断,决定了治疗效果。邓教授提出,由于病案中对病人种种身体变化记载有限,同学们在跟师过程中,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将病案与临床反复比较,找到每一个表征背后的系统差异,练就中医的整体观,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员提问
学员与导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