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光东,深圳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中医师,二级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肝病区域中心与卫生部中医肝病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胆病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华东南中医肝病联盟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与深圳市中医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专业擅长和临床经验】
擅长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等肝脏疾病,在以上各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临床思维方法和治疗经验。
①在慢性病毒型肝炎治疗上,在大样本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以清代温病学家柳宝诒的肾虚伏气理论为指导,理论上提出“肾虚邪伏”是慢性 HBV感染者核心病机,采用中医药补肾清透祛邪法干预。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专项的研究。
②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结局,逆转肝硬化是重要的课题。我科提出肝硬化的中医病机是:肝硬化是“正虚血瘀”,肝纤维化是正虚血瘀之渐,肝硬化是正虚血瘀之极,瘀久而成积。治疗上提出“祛肝瘀,生肝血”目前被列为广东省优势病种,治疗方案在广东省推广,获广东省重点基础项目资助。
③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及肝癌前病变的诊疗,属于中医学“肝癌”、“肝积”等病的范畴。《医宗必读》 “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因而提出乙肝相关的肝癌主要病机为虚、瘀、毒、湿。治疗上采用早期“清热解毒,补气化瘀”,后期“益气健脾,消积化瘀”进行治疗。创立复方叶下珠防治肝癌,获国家专利2项,获得3项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及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获得省市级科技奖励 3项。
④脂肪肝逐步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肝病,认为脂肪肝形成的主要病机为肝郁血瘀,提出疏肝化瘀治疗脂肪肝,并创立治疗脂肪肝的疏肝消脂方,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研究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正在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诊疗指南》修订工作。
【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
(一)主要学术思想内容
1. 秉承“伏气温病”,衷中参西:针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持续慢性化的机理,创造性提出为“肾虚,疫毒之邪内伏肝血”学说,总结出清、透、活、补的治疗方法。
2. 守正创新,标本兼顾:在目前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共识基础上,坚持并强调抗炎保肝的重要性,相关研究并写入《保肝抗炎专家共识》。
3.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切中卡綮: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演变过程提出补虚与活血化积、清毒的运用变化。
4. 双管齐下、防患未然:提出“益气活血化积”法,联合抗病毒的“双抗”治疗乙肝肝硬化,即抗病毒与抗纤维化双管齐下,进一步提高乙肝硬化的逆转率。
5.内外兼顾,独辟蹊径:创“麝黄膏”敷脐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并发肾功能不全的新方法。
6.上工治未病,防微杜渐:开展了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癌前病变标志物及其临床早期诊断意义的探索研究,创立复方叶下珠可以阻断、延缓其发生或延长生存期。
7. 攻坚克难,标本兼治:针对胁痛这一肝病常用症状,独辟蹊径,提出导滞降气利胆通络治疗胁痛的新方法。
8.清化透活,疏肝消脂,治疗脂肪性肝病有独特的疗效,提出了脂肪肝病机为“肝郁痰湿瘀滞”,创立“疏肝消脂方”。
(二)主要学术成果
主编出版专著 5部,发表学术论文 150 余篇。主持“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留学归国人员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二十余项。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奖励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