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藿香,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著名成药“藿香正气丸(水、口服液)”的重要组成药物。
广藿香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广藿香醇和刺蕊草醇。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作用,亦有防腐和抗菌作用。
此外,尚有收敛止泻、扩张微血管而略有发汗等作用。藿香叶偏于发表,藿香梗偏于和中,鲜藿香解暑之力较强,夏季泡汤代茶,可作清暑饮料。
形态特征
多年生芳香草本或半灌木。茎直立,高0.3-1米,四稜形,分枝,被绒毛。
叶圆形或宽卵圆形,长2-10.5厘米,宽1-8.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楔状渐狭,边缘具不规则的齿裂,草质,上面深绿色,被绒毛,老时渐稀疏,下面淡绿色,被绒毛,侧脉约5对,与中肋在上面稍凹陷或近平坦,下面突起;叶柄长1-6厘米,被绒毛。
药用价值
【性味】辛,微温。
【归经】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用药禁忌】
1、阴虚者禁服。
2、阴虚火旺、邪实便秘者禁服。
3、(《本草经疏》)“阴虚火旺,胃弱欲呕及胃热作呕,中焦火盛热极,温病热病,阳明胃家邪实,作呕作胀,法并禁用。”
4、 毒副作用:临床上曾有服用含藿香的中药制剂引起过敏性药疹的报告。
临床应用
1、治疗婴幼儿腹泻
方一: 藿香、苍术各6g,野麻草15g,车前子9g,厚朴、陈皮各4g,粉甘草3g,生姜3片,大枣5~7枚。水煎服。治疗112例,全部治愈。
〔福建中医药 1984;(1):13〕
方二: 藿香、紫苏各4g,苍术、厚朴各6g,砂仁3g,云苓9g,车前子6g。水煎服。治疗36例,痊愈25例,好转8例,无效3例。疗效优于对照组。
〔河南中医 1990;(4):37〕
2、治疗中焦湿热症
藿香、陈皮、茯苓各15g,砂仁、厚朴、半夏、槟榔、黄芩各10g,柴胡12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32例,全部治愈。平均服药9剂。
〔中原医刊 1990;17(3):31〕
3、治疗暑泻
藿香、苍术、槟榔各1000g,厚朴600g ,黄连300g,木香500g, 地锦草3000g。
加清水80~100L,浸泡1小时,煎至25ml,冷却后,分装瓶内。成人每次100ml,开水冲服,轻者每日2次,重者每日3次。恶心呕吐重者,可少量多次,每次30~50ml,频频咽下,每日6~10次,或加入 生姜汁数滴冲服。儿童酌减。治疗128例,显效74例,有效46例,无效8例。一般服药后1日即可见效。
〔 中医杂志 1983;(8):40〕
4、治疗夏令皮炎
藿香、青蒿、黄柏、苦参、地骨皮各9g,水煎服。治疗60例,用药1个疗程(7天为1疗程)后,痊愈30例,显效9例,无效 12例。
〔浙江中医杂志 1985;(6):374〕
5、治疗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藿香15~30g,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各服1次。如发病3~4天,发炎较厉害者,可加入白茅根30g,用上药煎服。治疗病毒性传染性结膜炎患者34例,痊愈31例,无效3例。
〔福建医药杂志 1976;(1):28〕
经典选方
1、藿香散《鸡峰普济方》
治疟,高良姜、藿香各半两。
上为末,均分为四服,每服以水一碗,煎至一盏,温服,未定再服。
2、藿香正气散《局方》
治伤寒头疼,寒热,喘咳,心腹冷痛,反胃呕恶, 气泻霍乱,脏腑虚鸣, 山岚瘴疟,遍身虚肿,产前、后血气刺痛,小儿消伤。
方: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两, 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藿香(去士)三两, 甘草(炙)二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浓出汗,衣被益,再煎并服。
3、回生散《百一选方》
治霍乱吐泻,陈皮(去白)、藿香叶(去士)。
上等分,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